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

財富、戰爭與智慧

財富、戰爭與智慧:二戰投資啟示錄,失序時代的投資智慧
Wealth, War and Wisdom
作者: 巴頓.畢格斯
原文作者:Barton Biggs
譯者:洪慧芳
出版社:大牌出版
出版日期:2015/03/25

股市是否有預知黑天鵝事件的能力?
華爾街傳奇投資家畢格斯挑戰經濟學家唯恐避之不及的領域,
揭示失序時代的理財法則!

  英國股市在不列顛大戰前已觸底反彈;
  美國股市在中途島戰役取得輝煌勝利之前便翻盤上漲;
  德國股市在希特勒橫掃歐洲之際攻上市值之巔……
  股市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刻,都恰好是二次世界大戰中三個最偉大的轉折點,
  當時除了股市發現以外,沒有任何人及工具發現。在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規律?

  時序回到當代,當評論家紛紛宣稱失序時代已經來臨──
  你我身處大動盪時期,如何捍衛我們的財富,
  過去經歷的亂象能否給我們一些啟示?

  原本你所熟悉的人、企業、國家都因為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事件陷入瘋狂時,他們可能摧毀你的生活、掠取你的財富,甚至奪走你的性命,你如何保護自己?你該相信誰?你又應何去何從?本書說明「市場的智慧」如何凌駕一切,即使在最動盪的時代亦然。畢格斯在書中精彩地討論二戰時期戰勝國和戰敗國的股市表現,透露投資人如何在戰火肆虐下捍衛財富,並探討公開上市的股票是否能增值,作為保留財富的工具。畢格斯同時也探討房地產、黃金、藝術品等其他資產形式在動盪時期的表現,並提出寶貴的見解,指導大家如何為後代子孫保有資產。

  畢格斯將揭露二次大戰的轉折點和市場績效的交互關係,
  並顯示這些啟示如何幫二十一世紀的投資人瞭解當代的危機,
  以及挑選適合現代市場的最佳策略。

  三分之二個世紀前,二次大戰席捲全球時,當時大家甚至不確定西方文明能否存續下來。而如今那些黑暗歲月提供我們許多關於人生、政治、金融市場、財富和生存的重要啟示,可以幫助大大小小的投資人因應逆境與難關。投資者不是商人或投機者,必須對經濟和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做出長期的判斷。本書為那樣的判斷提供一套全新的見解,這些淺顯易懂又精彩的內容,是在預測不確定的年代,金融市場和經濟將如何運作的重要資訊。


  每個世紀至少都會重演一次,聖經《啟示錄》中的四騎士――瘟疫、戰爭、饑荒和死亡――騎馬而來,帶來巨大的財富破壞。本世紀同樣無可倖免,這樣的災難終究會再度降臨,而且可能是以截然不同的形式出現。面對災難,我們的財富難道只能任其宰割?身為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策略分析師,畢格斯深入研究任何可能造成財富衝擊的議題,其中包含二次世界大戰,他注意到股市有辨識重大轉折點的驚人能力,然而在此之前,大家都沒有發現。他也檢視不同資產類別的績效,以及戰爭前後的財富狀況。從書中可以學到,在最險惡的逆境中,應該遵循何種法則才能捍衛與增值你所擁有的財富。

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

當信任崩壞

當信任崩壞:密碼學專家告訴你,如何面對社會中的貪婪與背叛, 防範信任機制的全球大失靈
Liars & Outliers: Enabling the Trust that Society Needs to Thrive
作者: 布魯斯・施奈爾
原文作者:Bruce Schneier
譯者:洪慧芳
出版社:漫遊者文化
出版日期:2015/03/05

如何防範黑心企業、食安危機、金融騙局、網路犯罪、恐怖攻擊……
原來,我們可能一直都用錯力氣、畫錯重點!

  小說《達文西密碼》中曾提及的密碼學專家,
  也是享譽國際的資訊安全界巨擘施奈爾,
  透過各種操作模型與科學證據, 
  清晰解剖現代社會,如何在信任的基礎下維持正常運作。

  為什麼「信任」對文明社會如此重要?
  捷運殺人案爆發後,乘客人心惶惶,再也不敢打瞌睡、滑手機;
  食品大廠接連爆發醜聞,民眾再也不知道還能吃什麼;
  其他如金融騙局,房市崩盤,環境汙染,恐怖攻擊,網路犯罪……
  這些行為都破壞了社會的信任機制,造成社會秩序崩壞的危機。

  安全與科技專家警告我們:
  當反叛社會獲得的利益大於代價,是否更容易鼓勵反叛?
  最理想的犯罪率應該是多少?追求零犯罪率真的好嗎?
  市場競爭鼓勵企業獲利,以致企業更合理地無視對環境的破壞!
  如果公司把違法的代價當作成本,精算後有利可圖,該怎麼辦?
  網路無遠弗屆,少數反叛者就能在全世界造成更大的傷害!
  花大錢用高科技在機場、海關防止恐怖攻擊,可能弄錯方向!

  人類社會已經進化到空前未有的複雜程度,
  我們要學習全新思考「信任」,讓社會達到完美運作的平衡。

  在這本見解深刻、寓教於樂的好書中,施奈爾擷取社會學與生物學的論點,
  解說社會如何促成大家的信任,
  以及信任在社會、社群、組織、國家、世界裡的運作方式及失靈狀況。
  明白指出想要社會更安全,絕非僅只提高保全措施就能達成,
  更要考慮人性,社會以及人類的互動模式,以及獎勵與懲罰之間的微妙平衡,
  巧妙地讓眾人完美達成合作。
  無論在犯罪率、企業責任、金融詐騙、反恐、環境汙染、全球暖化,
  甚至政治人權各個層面,都能提出諸多顛覆我們既有觀念,有力且一針見血的實務見解。

  關於信任與社會安全的關係,提出諸多精闢而新穎的觀點
  二○○八年美國房市崩盤,幾乎摧毀了全球經濟。這就是信任失靈的例子:少部分的人利用全球金融系統為自己牟利。這種事情本來不該發生,卻發生了。如果社會無法改善信任和保安機制,這種事情還會再繼續發生。而信任失靈已經變成全球問題。

  制度壓力是正式化的聲譽壓力,而負面聲譽也可以制度化,例如公共性罪犯登錄、國土安全部的恐怖份子「禁飛」名單、工會組織的黑名單、可疑共產主義份子、駕照上的重罪提示。紅字是古代的例子,納粹要求猶太人佩戴的黃星是特別卑劣的例子。

  罰款使得清理廢棄物變成一種財務抉擇,而非道德抉擇。矛盾的是,為了抑制不良行為的財務懲罰可能產生反效果。更廣義地說,規則與法律的存在,可能正好抵銷了道德壓力及聲譽壓力。而財務獎勵與財務懲罰有類似的效應,它們動用了大腦的貪婪系統,擱置了道德系統。

  社會愈科技化時,反叛者能造成的危害更大。這表示,現在只要很低的反叛率就能造成和以前高反叛率一樣嚴重的效果。這也適用在反社會者想盡量殺害很多人,以及公司想要盡可能提高獲利、無顧環境破壞上。

  以犯罪學的研究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蓋瑞・貝克(Gary Becker)。他問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:最理想的犯罪率是多少?最天真的答案是零,但那是不可能達到的,而且需要太多的制度壓力,將導致社會分崩離析。

  某人因為太信任而受騙,或是因為信任不足而難以在社會中運作,那都不是社群壓力失靈。重要的是,整體的反叛範圍夠小,讓大家對社會的整體信任度夠高,社會才能生存並蓬勃發展。


  社會只需要把反叛縮小到可控制的範圍內就夠了,不能把它壓得太低。完全的服順不見得就是好事,反抗也不見得就是壞事。有時候群體規範並不值得遵守,某些進步與創新需要破壞信任才能達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