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

放空的科學


放空的科學:讓你的理性思維休息,換彈性思維開工,啟動大腦暗能量激發新奇創意
Elastic:Flexible Thinking in a Time of Change

作者: 雷納.曼羅迪諾 
原文作者: Leonard Mlodinow
出版社:漫遊者文化 
出版日期:2018/10/04

你越是清醒,創意就越被壓抑;
你越是放空,大腦越能探索新奇點子!

  《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》查爾斯.杜希格
  《超腦零極限》魯道夫.譚茲   《紫牛》賽斯.高汀
  《正念》馬克.威廉斯……       一致好評推薦

  其實,演化早就替人類的大腦設計好彈性思維、奇思妙想的能力,
  但你可能不知道,這個珍貴的能力卻常常被抑制而未能全力開展……

  善於應對變革跟保持創新,已經是現代人最需要的能力,
  從演化上看,人類的大腦獨具彈性思維的能力,足以因應各種變局。
  但科學實驗發現,當大腦運作邏輯分析時,會抑制彈性思維與創意;
  而大腦放空時,會產生特殊的電能型態,進行一種「不思考時的思考」。
  這種無意識下的思維,正是大腦啟動彈性思維的關鍵流程。

  科學家並發現,創意點子的產生是來自潛意識的深層,
  人類大腦看似休息時,其實並未休息,
  它只是在潛意識中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資訊罷了。
  而且,在分析思維的意識徹底休息時,點子的生成最為活躍。
  換句話說,效率最好的專注時刻,分析力最強,
  但在分析力最差的時候,彈性思維反而最強!

  我們該如何訓練大腦更輕鬆地因應變革、更善於創新?
  大腦是如何產生奇思妙想的,我們要如何培養那種能力?
  暢銷科普書《醉漢走路》、《科學大歷史》作者曼羅迪諾,
  這次要帶我們一探科學界研究大腦思維的卓越進展,
  找出大腦最能夠冒出新奇想法的關鍵條件,
  教我們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,啟動並善用彈性思維的威力。

  你以為越清醒的時候越能激發創意?大錯特錯!你應該先把大腦用到累了再來發想創意。
  「有創意的成人是倖存下來的孩子」每個人的神經網路中,都有一個想像力豐富的調皮小孩與一個自我審查的理性成人。
  社群媒體是創意的最大敵人!當你一直分心,創意就無法在放空的環境下產生。
  拖延其實有助創意?其實當你延後了有意識的決策,也為潛意識的思索騰出了時間。

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

設計聖殿


設計聖殿:從HPAppleAmazonGoogleFacebook,翻轉創意思維和科技未來的矽谷設計史
Make It New: The History of Silicon Valley Design

作者: 貝瑞‧凱茲 
原文作者: Barry M. Katz
出版社:臉譜 
出版日期:2018/09/29

如何設計「設計師」?如何「設計一個概念」?
從一個紙箱,到第一個滑鼠、第一台個人電腦、第一代iPhone,按下第一個「讚」
矽谷設計如何讓賈伯斯多次撂出那句「one more thing」?
下一個即將改變世界的矽谷設計產品是什麼?

――――第一本深入剖析矽谷設計60年全貌的專書――――
見證科技演進、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公司IDEO顧問貝瑞‧凱茲重量級著作


★完整追溯改變世界的「設計」的誕生,全面系統性地分析矽谷如何深刻啟發人們對設計的思考
★取材大量不對外公開的第一手矽谷資訊,收錄各年代的矽谷設計大師專訪,見證設計師無中生有的無限想像力和執行力
★近50張珍貴原稿和原型產品照片,從第一個滑鼠的誕生到蘋果人機介面指南,忠實呈現矽谷設計演化史
★著名視覺藝術家、電腦科技專家、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前教授「前田約翰」專文推薦,所有設計師、電腦工程師、產品開發者、行銷人員必讀之作

▍不僅「做設計」,還要「活在設計中」
  ――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一個矽谷?誰是矽谷第一位設計師?第一件矽谷設計產品是什麼?

加州矽谷是全球設計師最密集的地方,這裡有科技巨擘的設計部門,也有非營利組織的設計志工;有營運遍及全球的設計顧問公司,也有小而美的設計工作室;有設計實驗室,也有學術設計計畫。設計師、工程師、遊戲設計者、金融家、人類學家、律師,無數人投注數十年歲月,一起構成矽谷這個緊密連結的網絡。

矽谷這個舉世無出其右的生態系統,催生出以「加州設計」聞名的Apple產品。但誠如本書作者貝瑞‧凱茲在這段首度翔實披露的歷史中所說的,設計開始在矽谷發揮舉足輕重的效用,其實比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在車庫中草創Apple早了數十年。

▍技術能完成一件產品,但設計使之與眾不同
  ――讓蓋茲和賈伯斯共同致敬的全錄PARC,如何聚集各方怪傑,引領一代潮流?矽谷設計如何成為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工業設計力?

凱茲為這段歷史提出縝密原創的觀點,說明設計如何使矽谷轉變成全球最強大的創新動能。從一九五○年代的HPAmpex,到今天的GoogleFacebook,設計銜接起研發、藝術和工程、技術效能、人類行為。凱茲追蹤了所有頂尖設計公司的源起,包括IDEOfrogdesignLunar,並說明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逐漸把設計列為營運策略核心的過程。在此同時,大學、基金會、甚至政府機關,也把「設計思考」應用到使命上。

凱茲從大量的原始文獻及設計大師的訪談中,擷取前所未有的豐富訊息,包括滑鼠之父恩格巴特、Apple創辦人賈伯斯、互動人機介面大師諾曼,讓大家看到設計實為矽谷創新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矽谷是多種情境融合而成的獨特產物,在時間或空間上都是無法複製的。矽谷設計是一種完整的設計思考,一種思考及瞭解事情的方法,並由此改變了人類生活及工作的方式。

2018年9月2日 星期日

迎變世代


迎變世代:臥底經濟學家,教你用失敗向成功對齊
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

作者: 提姆.哈福特 
原文作者: TIM HARFORD
出版社:早安財經 
出版日期:2018/09/29

新品上市失敗、粉絲頁無人聞問、提案胎死腹中?
老是覺得挫折、工作老在撞牆?
明明只許成功,但其實很可能失敗?
世界變化這麼快,這麼多不確定,怎麼辦?

  放心,提姆‧哈福特說,你並不孤單。我們已經身處一個即便是小小一個烤麵包機都複雜無比的世界,每個人都要學會靈活、正確地「迎變」!

  「失敗,不再是一件錯誤的事,而是生活中的必然,」他說:「所謂成功,並不是耗盡心力與時間去尋找什麼巔峰──因為巔峰明天就可能消失。」

  「而成功,」他提醒我們,是一種「對不斷改變的複雜問題,持續提出當下可行方案」的「迎變」能力,包括──適應環境,隨時更新自己;讓自己擁有「失敗的本錢」;保持開放心胸,充滿創意;明白失敗乃家常便飯,奇蹟總在挫折之後誕生;不斷學習、成長、蛻變。

  為了寫這本書,這位《金融時報》超人氣作家採訪了許多企業與組織,並講述了一個又一個身處低潮、混亂與失敗邊緣中,最後逆轉成功的故事,包括────如何對抗頑強的叛亂份子、如何迎戰氣候暖化、如何幫助窮國人民脫貧、如何避免金融危機等等。

  你將看到故事主角們如何沉著應變,靠著不斷嘗試錯誤、不斷變通,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……

  成功之前,給自己一張「失敗通行證」!

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

利用衝突


利用衝突:忘掉你學過的營造團隊合作!歷任GoogleGE的專家教你,讓彼此沒共識的部屬一同完成大事
The Innovation Code: The Creative Power of Constructive Conflict

作者: 傑夫‧迪葛拉夫, 史丹妮‧迪葛拉夫 
原文作者: Jeff DeGraff, Staney DeGraff
出版社:大是文化 
出版日期:2018/09/03

 ◎披頭四成員約翰藍儂和麥卡尼互相敵視,卻合作發行了13張專輯。
◎當蘋果電腦瀕臨破產,賈伯斯回鍋竟選擇和勁敵微軟合作,轉型再創霸業。
◎與會者一致通過某項決策,通用汽車總裁史隆為什麼嚴厲要求:「下次再議」?
 因為這些人都知道,想成就大事,過程中沒有或沒利用衝突,是不行的。

  本書作者傑夫‧迪葛拉夫曾任GE、可口可樂、Google、賓士等
  財星500大企業的顧問並在《Inc.》、《財星》等媒體撰文;
  他發現,在財星500大企業中,
  那些高績效主管從來不跟部屬談團隊合作,更不會想當組織裡的和事佬,
  他們反而擅長與自己毫無共通點的人對話,
  且延攬以下四種性格完全不同的人進入團隊,這四種人分別是:
  藝術家、工程師、賢哲與運動員性格者,讓這些成員彼此「就算沒共識,也能共事」。
  
  ◎用你自身的缺點而非優點,找人才
  .肯定自己的缺點,然後授權:
  某位主管績效不彰,因此向營運長反映都是部屬辦事不力。
  沒想到營運長卻要他:「去問問你底下的人,你這位主管哪裡不稱職。」
  團隊的績效就此提升,為什麼會這樣?

  .找零共通點的人對話:
  多數人喜歡找同溫層,但好主管的週遭應充滿性格和自己不一樣的人。
  所以,你得先培養組織的「不適感」。

  ◎這位部屬非常不平易近人?那你更得留住他
  .藝術家獨闖有風險,得找工程師互補:
  藝術家性格的人天馬行空,所以你要找重視標準流程的工程師幫他,
  賢哲思維的人重文化培養,所以進步緩慢,你得用好強的運動員思維者逼他;
  把這四種截然不同的人放在一起會怎樣?衝突必然發生,但好處超乎你想像。

  怎麼知道你或部屬是哪一種性格?本書提供9個題目測試,結果馬上出來。

  ◎別急著當和事佬,你要壓抑打圓場的衝動
  ‧怎麼做?先使用對方習慣的用字遣詞:
  對藝術家性格的人說話時,要多問開放性問題;找工程師說話,多給統計數據;
  那麼,對運動員思維和賢哲思維者,什麼才是他們最關心的?

  .衝突時別找對錯,要找觀點:
  你的組織裡,有那種就算意見不同,還是會勇敢表達的人嗎?你要先找他對話。
  而且,動腦開會時不要指定一個人打會議紀錄,為什麼?

  不要和諧、彼此不適、更沒有共識,居然是創造高績效團隊的主因,
  你不信?本書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。

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

意義: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

意義: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
The Power of Meaning: Crafting a Life That Matters
作者: 艾蜜莉‧艾斯法哈尼‧史密斯
原文作者: Emily Esfahani Smith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18/08/07


人這一生真的是為了追尋快樂而活嗎?

  除了快樂,是否還有其他值得追尋的東西?

  本書橫跨各大知識領域——

  正向心理學、腦神經科學、社會學、哲學、文學、歷史、天文學、正念冥想……

  深入探討這一生最重要的問題。



  很多人認為,尋找人生意義是一種玄之又玄的追尋,一定要前往遙遠偏僻的修道院或禪寺,抑或是翻閱塵封已久的經典古籍,才能發掘人生的終極秘密。然而,真相是,我們週遭就充滿了尚未開發的資源。意義就在我們的眼前,等著我們去發掘。



  為了瞭解如何開創有意義的人生,本書作者綜合了當代心理學家、社會學家、哲學家、神經學家,乃至於歷史人物,諸如喬治‧艾略特、維克多‧弗蘭克、亞里斯多德、佛陀、蘇非信徒的多元見解。她運用這些文獻與研究來證明: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意義的四大支柱:歸屬、使命、敍事、超然,活出有意義的人生。



  作者更走訪各地,找尋實證、記錄真實故事,引領讀者找到真正深度的幸福,讓身心安定,建立彼此珍惜的人際關係,實踐今生的使命,創造自己的人生故事,從超然的角度洞悉世間萬物,終能度過有意義的一生。

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

重新與人對話

重新與人對話: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,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
Reclaiming Conversation: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
作者: 雪莉‧特克
原文作者: Sherry Turkle
譯者: 洪慧芳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18/07/24

《在一起孤獨》揭露了科技帶來的人際疏離與困境

《重新與人對話》則揭示了要如何與你自己、與你摯愛的人們充分連結

讓你找回話語真正的力量!

本書將是數位時代幫助你肯定自我,修補人際、職場、家庭與情感關係

最具效力的「對話療法」



  ▌我的屋裡有三把椅子,一把方便獨處,兩把供促膝談心,三把為社交需求。————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,《湖濱散記》(Walden)



  梭羅的三把椅子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,

  把對話和同理心及自省力串連成一個正向的迴圈:

  我們從獨處中找到自己,和自己進行真誠的對話。

  當內心感到安穩,就能夠傾聽他人,認真聆聽別人的想法。

  在與他人對話後,我們也更善於進行內心的對話。



  科技所破壞的,正是這樣的良性循環————

  想要重新發現自我、愛得更深,就必須找回「與人對話」的能力。



  *



  身處數位時代,我們看似每天溝通,

  但其實透過手機躲避了面對面的交流,談話時永遠神遊他方。

  我們追求一心多用的幻象,以為自己兼顧了所有,卻迷失其中,

  忘記如何解讀他人的情感,再也無法專注於自我與他人間的關係。



  逃避對話所付出的代價隨處可見:用餐時,孩子和手機爭搶著父母的關注;

  交談時,只要碰上尷尬的沉默,我們就拿起手機切換聊天對象;

  談戀愛時,戀人已讀不回訊息,隨即使你遭受「比現實世界的冷落難受五倍」的感受;

  工作時,與其約見面、打電話,我們寧可窩在螢幕前敲鍵盤;

  上網時,我們只分享多數網民認同的觀點,避免真正的衝突與討論。



  我們隨時在線、收發訊息,卻發現科技無法解決孤獨的問題。

  我們用手機解決對無聊時刻的不耐,於是漸漸失去獨處和自省的能力;

  我們拒絕無法預測的談話溝通,抗拒處理關係中伴隨而來的失落、憤怒與悲傷,

  於是失去聆聽和同理的能力,甚至失去愛的能力。

  我們傷害彼此,自己並未察覺,也不覺得懊悔。

  即使同理心和人際關係受損,我們仍然依賴別人來肯定自己。



  媒體研究者雪莉‧特克擷取三十多年來在家庭、課堂、職場上的訪談,

  探索數位文化可能衍生的煩惱,以生動淺顯的口吻帶領讀者檢視現代人的困境,

  就內在自我、家庭、友誼、愛情、教育、職場等不同領域及心理層面,說明對話的重要性。

  為了同理對方感受、愛人與被愛,充分地瞭解及投入週遭的世界,

  我們需要面對面的交流與談話,需要眼神的交會與凝視。



  這種默契交流的瞬間,

  使我們能把人性中最好的一面──愛的能力──從一個世代傳給下一個世代。

  當我們為彼此騰出對話空間,深刻健康的親密關係才有建立的可能,

  而現在正是重新尋找自我的時刻。

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

失落的猴神古城

失落的猴神古城:深入宏都拉斯最險惡叢林,解開消失五百年的巨大遺蹟之謎
The Lost City of the Monkey God: A True Story
原文作者: Douglas Preston
出版社:馬可孛羅
出版日期:2018/07/05


自從史蒂芬斯發現馬雅城市後,無數探險者深入中美洲的雨林探索,

但幾乎沒有人深入令人畏懼的蚊子海岸一帶,

那裡很可能隱藏著一座古城廢墟,甚至是一個失落的文明……

數百年來,蚊子海岸潛藏著一個全球流傳最久、最誘人的傳說:有個蘊藏龐大財富的失落之城,隱藏在宏都拉斯的內地。根據當地原住民透露,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西班牙的入侵者而逃至當地,並警告那是一座遭到詛咒的傳奇城市,任何人一旦踏入,猶如死刑加身,他們稱之為「失落的猴神古城」。一九四○年,探險記者西奧多‧莫德(Theodore Morde)從雨林裡帶回數百件文物,宣稱他發現了失落之城,舉世為之震驚,但他從未透露古城的位置,隨後自殺身亡。

日益盛傳的神祕傳說,吸引了無數探險者、淘金客、文物掠奪者、科學家、考古學家、地質學家前仆後繼地尋找失落古城,皆鎩羽而歸。

時序來到二○一二年,作者道格拉斯‧普萊斯頓與一群科學家展開了別開生面的探索之旅。他們搭上單引擎飛機飛越雨林林冠,載著先進的光達科技探勘,這種新科技可以描繪出濃密雨林所包覆的地勢。飛機飛越陡峭山地所包圍的未開發山谷時,發現一座龐大都市的明確遺蹟。由此可見,那不僅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城市,更是失落的文明。

為了證實這個大發現,普萊斯頓與團隊不畏暴雨、泥流、毒蟲的侵擾,以及美洲豹和毒蛇的威脅,從叢林裡帶回傳奇的證明……還有詛咒。他們感染了一種無法醫治的可怕疾病,甚至可能置人於死地。

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

3S風潮:串流、分享、盜版,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


3S風潮:串流、分享、盜版,看大數據如何改寫創意產業的未來
Streaming, Sharing, Stealing: Big Data and the Future of Entertainment
作者: 邁克‧史密斯, 拉胡‧泰朗 Michael D. Smith, Rahul Telang
出版社:寶鼎 
出版日期:2018/07/04

網飛為何能夠準確預測觀眾喜好,直接投入一億美元製作兩季《紙牌屋》?
  亞馬遜如何制霸網路圖書市場,出版商也只能乖乖聽話?
  NBC將節目從iTunes下架、意圖打壓蘋果,自身反而蒙受更大衝擊?
  素人網紅崛起,他們為何不再需要大公司?

  過往大型唱片公司、出版商、片商利用規模來管理兩種稀缺的資源以創造價值:配銷與宣傳通路的稀缺;創造內容所需的財務和技術資源稀缺。這種商業模式掌控了消費者取得內容的方式,大公司因此利用這種商業模式,從市場中取得價值。

  然而現在情況不同了。隨著電腦和儲存設備的進步以及全球數位通訊網路的普及,這些原本稀缺的資源變得愈來愈豐富,不僅讓我們進入前所未有的科技顛覆期,創意產業面臨的技術變革也和以前截然不同:長尾市場的可行性、數位盜版的普遍、創作者擁有許多新的製作和行銷選項、下游配銷商掌控詳細資料的能力等等,這些改變都使權力從那些掌控內容的老字號業者,轉向那些掌控顧客的公司:

  「直覺」與「經驗」不再適用,大數據分析更準確

  熱門影集《紙牌屋》在當年並不受青睞,因為業界根據經驗判斷政治劇不會紅;表現亮眼的棒球投手查德‧布瑞佛長期坐冷板凳,因為球隊高層認定他投球姿勢怪異、成功只是一時僥倖。投資《紙牌屋》的網飛和簽下布瑞佛的奧克蘭運動家隊都用大數據證明,這些主觀偏見遠不如資料來得實際與精準。

  數位盜版降低了「差別定價」的影響力,消費者更關注配銷平台便利性

  當盜版愈來愈容易取得與生產,延遲上市、提供不同精緻度商品等差別定價方法對消費者的影響便減低了,他們可能更在乎配銷平台(例如提供串流影片的網飛、提供音樂的iTunesSpotify、供應書籍的亞馬遜)是否夠方便,能即時且全面地供給商品、根據個人需求與偏好推薦商品。

  內容製作與行銷成本下滑,主控權回歸創作者手上

  以往創作者想在業界走紅,必須依賴大公司的資源才能被看見;如今,網路的普及、提供各式功能的平台讓這一切不再是難事,長尾商品也能成為暢銷大作。《格雷的五十道陰影》由個人出版電子書,成為全球知名作品;JK羅琳自建網站獨家販售《哈利波特》電子書,得以直接與書迷互動;電台司令樂團不靠大型唱片公司、獨立發行新專輯,其數位收入比之前所有專輯加起來還多。

  接觸顧客、瞭解需求,用對的方法提供對的服務

  蘋果零售店之所以成功,在於它把焦點放在消費者體驗上,分析資料在正確的地點設店、打造店內佈局,而零售店更能蒐集顧客資訊以利產品優化;網飛的網站兼具市調平台功能,不斷AB測試,讓它得以推薦最符合用戶需求的內容。內容產製業者需要記住的是,除了必須掌控內容的製作以外,也必須掌控它和顧客之間的介面(以及因此獲得的顧客需求資料)。

  如今,想在瞬息萬變的網路時代站穩腳步,已不能再遵循老舊的商業模式。改用資料導向分析、投資配銷平台,藉由蒐集顧客行為來瞭解其需求並抓住其注意力,這不僅是現階段的首要之務,更是未來的生存之道。

  這將會是影響每個人的議題。
  如果你是電影、音樂、出版業的領導者,
  你可能會想知道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你的事業,以及公司該如何應對;
  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,
  你可能會想知道這些變化將如何影響社會,
  政府如何確保這些攸關文化的產業持續蓬勃發展;
  如果你是娛樂消費者,
  你可能會想知道技術將如何改變市場上的創作內容,
  以及你如何取得那些內容。

本書特色

  1.針對大數據時代對於創意產業各方面的衝擊與影響,提供具有學理根據且鉅細靡遺的剖析與發展建議。從事創意產業的人,不管其角色、位置為何,都能從閱讀本書中獲益。

  2.書中對於創意產業的建議,多引用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影集、電影、音樂、娛樂公司等發展實例,跨越文化藩籬,有其在地化應用的潛力。

  3.針對創意產業的歷史發展與成功因素提出實證分析,佐以輕鬆的筆調與各種業界競爭故事,欲瞭解其發展脈絡的讀者應能從中尋得樂趣。